The Marine Debris
Survey on Northern Taiwan Beaches and the Public Perceptions on Marine Debris
研究生:郭凡鈞
海洋垃圾近年來成為全球極力解決的議題,由於各種人類活動的結果,其影響範圍包含海岸及海洋環境,甚至是人煙稀少的離島地區,並對海洋生物、生態系以及人類的健康與經濟造成危害。海洋垃圾可分為海源性與陸源性兩大類,而海濱的海洋垃圾來源包含海岸遊憩與日常生活、抽菸行為、船隻活動與漁業、丟棄行為、衛生醫療用品等五類,可見遊客是海濱垃圾問題的關鍵因子。
為瞭解並解決海濱垃圾之問題,故本研究選取人口密度較高,海岸線最長
(122km)的新北市作為研究地區,進行兩項研究:(1)自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為期一年中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大、小潮過後各調查一次,共計有八次調查,利用穿越線法(strip
transect method)調查沙岸(白沙灣、金沙灣)、岩岸(尖子鹿、龍洞攀岩場)以及漁港(淡水第二漁港、澳底漁港)三類等六處之海濱垃圾數量及種類,以分析海濱垃圾數量與種類在地點、地型、季節及潮別之差異。(2)於2012年8到10月間,選定白沙灣與福隆海水浴場等兩處遊憩區,利用問卷調查分析民眾對海濱垃圾的意識,包含經驗、行為及認知。研究結果顯示,海濱垃圾部分共記錄到9319件垃圾,總平均0.194件/m2,季節以秋季垃圾最多,平均0.309件/m2,春季平均僅0.101件/m2為最少;大潮過後平均0.241件/ m2垃圾,小潮為0.148件/m2;岩岸垃圾最多有0.398件/m2,其次為沙岸0.149件/m2,而漁港最少僅0.035件/m2。各地點的平均數量以淡水漁港為最低(23.38±17.58件垃圾),最多的則為尖子鹿(614.38±309.41件)。利用Kruskal-Wallis檢定分析發現岩岸垃圾數量高於沙岸及漁港,尖子鹿顯著高於其他地點,至於季節與潮別沒有顯著差異。垃圾組成以塑膠類最多,佔65.89%,其次為紙類,佔11.26%。垃圾來源以海岸遊憩與日常生活最多(75.48%),其次為船隻活動與漁業行為(16.07%),而衛生醫療用品最少(0.04%)。遊客部分回收有效問卷393份,其中受訪者自備飲食的比例很高(61.3%),而處理垃圾方式以丟垃圾桶最多(62.3%),也有48.6%的受訪者帶回處理。高達89.3%的受訪者認為在海灘設置垃圾桶不足,且認同增設垃圾桶(80.9%)以減少海濱垃圾。本研究調查資料可供作為後續研究的資料庫外,並提出六點建議,包含(1)增加研究調查以及相關設備,如深水調查設備的研發,(2)利用教育宣導改善國人觀念與生活習慣以及推廣「無痕海岸」之觀念,(3)針對垃圾數量較多的項目,例如塑膠,進行源頭減量, (4)增設垃圾桶方便民眾丟棄及清運,(5)利用漁具收購的獎勵措施鼓勵漁民回收廢棄漁具,(6)加強執法強度,(7)強化國際間合作,希望能藉此改善海洋垃圾的問題,以減輕環境的負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