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5/31

碧海藍天北縣情--送魚寶寶回家

This is my last(?) activity in Taipei County Government, also a most comprehensive one!

緣起

1998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海洋年」,並把每年68日定為「世界海洋日」。臺灣四周環海,培育了豐富的漁業資源,然近幾年在人們對於漁業資源缺乏節制的捕撈以及工業發展所產生的眾多開發及污染之下,海洋環境面臨了嚴重破壞,資源逐漸枯竭的狀況,對於日益減少的漁業資源,我們希望透過生態保育觀念的宣導、魚苗放流以及漁業知性之旅等相關活動,讓更多的人瞭解,惟有善加保護自然資源,才能有效維護我們的環境,讓資源生生不息。


這次活動特色之一¸在於利用「標識放流」,藉以了解魚苗放流後之生存範圍及活存狀況,也可作為日後放流的參考。另外¸結合了包括臺灣省水產試驗所基隆總所、東北角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各區漁會、文化大學生物系、中華民國貝類學會、中華民國生態保育協會鯨豚委員會、環保生活協進會、鯨與地球基金會籌備處、財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龍門露營區等產官學界及非政府組織 (NGO¸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單位協辦¸加強海洋生物的展示,讓大家見識到海洋豐富的面貌¸並設計了「小海豚歷險記」、「魚拓製作」、「貝殼配對遊戲」、「紙板塑鯨」等親子闖關遊戲,讓參與民眾能更深入認識海洋。種種活動的設計,都以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為出發點¸希望能寓教於樂¸讓民眾愛護海洋。

放流地點選擇

鯛屬於底棲性魚類,一般放流時約為5公分大小,主要是考量此大小的魚類已具有自行游泳能力,較能夠自保。黑鯛的繁殖期在每年的春季,到了五、六月,成群的鯛魚苗會聚集在河口,游到海洋中繼續成長¸所以此時為最適當之放流季節放流地點最好在河口,有淡鹹水交會地區,本次選擇在本縣貢寮鄉雙溪河口,因為位於出海口,營養鹽豐富,本就是魚苗良好的養育場(nursery room)相當適合鯛類的生存,惟必須注意數量勿過多,以免對原有生態系造成影響。且因河口鹽度較低¸須注意鹽度調適,通常放流後23天魚苗會在附近停留以適應環境,約5天後會擴散至附近的岩礁區生活。
在生態理論中,生態系有其容許負荷量(carrying capacity),同時也必須考量生態系中目前各現存生物種類之互動關係,惟目前國內對於生態系統之評估仍有所欠缺,不過據了解¸當地過去之漁業資源相當豐富,現有明顯之降低,且放流之鯛魚苗會自行選擇生活環境,加上放流後魚苗可游至海洋¸海洋之容許負荷量大,故放流數在數萬尾之數量級應不致對現有生態系統造成負面之影響。

標識作業

過去多年的放流計畫,常為人所提出的問題是放流之成效,在漁業生物學理論上¸可利用標識(mark)放流,製造試驗個體群,從其再捕(recapture)來推估自然群體中困難或不可能推估的個體群的動態參數,包括資源量(尾數)、殘存率(全減少係數)、漁獲率、自然死亡等等。同時也可作為系群判斷、分佈、移動、洄游、成長等資訊之取得。本次結合省水試所、本縣繁殖場等單位之力量,從行政及學術雙管齊下,進行標識放流之試驗工作,希望建立放流之基本資料,並透過媒體廣為宣傳¸以加強回報,做為我們爾後進一步保育措施的參考。

本次在省水試所劉振鄉博士的指導下¸於活動前三天¸利用寫有記號之標籤,在魚體背鰭基部進行體外標識,以達到個體標識的目的。根據省水試所之研究,8cm大之魚體標識存活率為70%10cm大之魚體標識存活率為97%,故進行標識時仍以10cm以上之魚體作標識¸所以請本縣水產繁殖場提供其馴化之十公分以上之黑鯛進行標識¸以降低魚苗因標識所提高之死亡率。活動當天再於放流時刻抵達活動現場¸以減少運送的時間。

宣傳

1.網站宣傳:於活動前一個月,於本府資訊站公布消息,並提供email帳號供民眾於網路報名。

2.宣傳海報:於活動前三周,針對本縣國小、農漁會、東北角等主要景點及生態、漁業等相關團體發送。

3.邀請函:於活動前三周,針對漁業相關團體、上級單位、各縣市政府、本縣農漁會理監事、各級民意代表等發送。

4.新聞稿:於活動前三周,一周及前一天發布新聞稿,以廣為宣傳並接受民眾報名。

本次邀請對象較為廣泛¸包括台北縣五個區漁會工作人員、四健班班員及家長等五車共約200本府工作人員及邀請對象、記者等約200人,另外參加的一般民眾主要以家庭為單位,乘遊覽車(五車)、搭火車及自行開車前往,約1400人。總計為大台北地區親子2000人。
透過宣傳方式¸在數天內近兩千名名額就已額滿¸並一一寄發通知請民眾憑通知報到。

活動現況

活動當天由縣府農業局、漁會人員、學校義工、學會人員並配合露營區工作人員,說明活動場地配置及流程。

l入口迎賓

憑邀請函等進場,於入口處領取帽子、摺頁、放流手冊、品嚐券等,接受報到、諮詢。

l開幕熱身

由多為漁民子弟的澳底國小學生表演舞獅,以帶動現場氣氛。開幕式先由蘇縣長貞昌開場,續邀請漁業界長官包括農委會漁業處郭副處長慶老、省漁業局徐副局長濱榮等致詞,並由水試所劉振鄉博士說明標識魚苗放流之意義及放流方式。

l放流儀式

魚苗先前已在528日於本縣水產種苗繁殖場進行標識¸於531日早上從卯澳灣運達。請長官帶頭,並請本縣繁殖場、文化大學義工配合向媒體及民眾說明放流注意事項,民眾依照事前的分組分六組排隊領魚放流¸由義工於岸邊指導並維護安全。
放流活動後¸靜動態節目於河濱區展開。

l親子遊戲

藉由簡單的親子遊戲,激發小朋友的創意,並在過程中對於海洋有認識部分因名額有限需事先報名。現場有場次時間表。主要遊戲時間自AM11:00PM3:00

l親子貝殼配對

l創意紙雕卡

l魚拓競藝

魚拓是最受歡迎的遊戲之一¸因為小朋友可以將單純的魚體透過各種色彩創意¸將之留於紙上。本活動因名額有限,現場報名參加,由文化大學生物系義工分場教做。每場前10分鐘報名,進行中請輔導員維持秩序,並協助製作。

l紙板塑鯨

利用廢瓦楞紙、報紙及廣告顏料¸將紙板折成紙鯨雛形後¸用舊報紙包裹、上色¸馬上變成一條活靈活現的小鯨魚,一場約90分鐘。

l海洋常識大考驗

10人圍成一圈,答對八題後送獎品,約每15分鐘一場。從各式各樣的題目中¸能夠更深入認識海洋及海洋生物。

l畫我海洋

小朋友以粉蠟筆畫他心中的海洋生態、海豚,著重於參與與創作,不以比賽為主。已先行在邀請函上請小朋友自備畫具¸現場分送畫紙,完成者並贈送省漁業局出版的「休閒漁業手冊」¸以推廣休閒漁業。

l廚餘回收救海洋

本單元由水試所劉振鄉博士及法鼓山文教基金會義工所指導¸從簡單的廚餘回收推廣,不僅能垃圾減量¸更能進而改善水質,保護海洋。

l鯨豚布偶劇

由中華民國自然生態協會鯨豚委員會義工表演¸主要內容為傳達鯨豚生活方式及生態、漁業之不當破壞及保育重要性¸包括了鯨魚的求偶、繁殖、育幼方式等等¸義工們生動的解說讓小朋友對於這種海中的精靈更加認識。

l小海豚歷險記

在看完鯨豚布偶劇後¸可以由家庭3-4人為一組參加,一次5組,全長20分鐘,採大富翁型式進行¸關主會視小朋友程度採是非、選擇、問答方式進行測驗¸遊戲結束視得分多寡送給海豚明信片、T恤等紀念品。

l漁產品嚐

由各區漁會各提供1200份之漁產品,於午餐時間提供。親子憑品嘗券兌換¸同時¸為了倡導環境保護¸本活動請參加民眾自備餐具¸不另提供。

靜態展示

臺灣漁業經營從掠奪式到資源逐漸枯竭,進而開始因應國際漁業保護趨勢,禁止捕鯨業、珊瑚業、公海流刺網,到發展海上觀光、賞鯨,逐步與海洋建立較良好的互動關係,本展示希望以關懷海洋作為終極目標。從魚類標本展、知性海洋網路遊、傳統漁具展、紙上賞鯨之旅、鯨豚救援、漂亮寶貝特展。詳細說明如下:

l魚類標本展

參展種類約20種左右之沿岸魚類¸包括黑鯛、黃鰭鯛、嘉臘、土拖鰆白帶魚、紅目鰱等等¸還有極為罕見的虎鯨及豆腐鯊標本。

l知性海洋網路遊

由環保生活協進會提供¸內容包括:「環保生活資訊網」、「生態保育聯盟網站」內容及特色介紹,以及介紹民眾如何上網找資料。

l傳統漁具展

由貢寮區漁會以及財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提供展示及說明。包括濾水簍、魚簍、推網、撈魚器、曬魚簍、魚簍、竹筏、羅盤、石花袋、假餌、旭蟹網、撈魚篩、釣魚棍、鯖魚釣等等¸並利用塑膠布等模擬漁撈作業方式¸讓人一目了然。

l與鯨同游

由中華民國自然生態協會鯨豚委員會及鯨與地球基金會籌備處設計¸介紹委員會宗旨鯨豚的基本生活生態及鯨豚擱淺時之救援方法、賞鯨時應注意之規範。還有許多海上鯨魚、海豚照片¸讓人一睹海上鯨豚之美。

l漂亮寶貝特展

展示海扇等各式難得一見的貝類15科總計30箱¸並於11:001:30由貝類學會專人導覽。

保衛海洋宣言你可以這麼做

在本次活動的摺頁中¸除了說明活動內容外¸並蒐集綠蠵龜海豚珊瑚及海洋魚類之生態照片¸作成書籤之型式¸讓民眾在拿到摺頁後能順道認識幾種美麗的海洋生物¸此外¸並透過國際海洋年相關網站蒐集到許多保護海洋方法¸匯整得到「保衛海洋宣言」¸希望透過文宣的發送¸讓大家了解愛護海洋其實是可以平時身體力行的¸在此特別將之轉載如下¸希望廣為推廣:

u在岸邊
‧只拍照片¸不採集或購買海洋生物作紀念品¸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不將垃圾棄於海邊或焚燒¸
‧尊重海邊的生物¸不翻動石塊驚擾到他們¸如果要近距離觀察¸可將之置入透明海水瓶中¸並儘快小心地將他們放回發現地點。
u在海上
‧不將垃圾丟入海中¸如果港口沒有分類垃圾筒¸寫信給地方主管機關¸請他們改善。
‧不可在珊瑚礁區下錨¸如無浮錨設置¸聯絡地方主管機關或旅遊管理單位¸請他們改善。
‧善待珊瑚礁¸潛水時小心潛水設備或蛙鞋¸不要碰撞到他們¸也不要踩在他們上面或觸摸¸他們非常脆弱。
u居家方面
‧減量、重複使用、回收¸同時選擇較少包裝的產品。
‧社區如果沒有回收設施¸聯絡環保單位¸請他們配合設置回收點¸並追蹤處理情形。
‧盡量不使用化學藥劑¸如殺蟲劑、清潔劑、農藥及肥料¸因為這些有毒物質會經地下水(同時污染水源)、河川最後流入海洋¸他的毒性和破壞是永遠存在的。
u教育方面
‧多參與民間團體的各種互動和分享¸多一份了解就多一份珍惜與關懷。
‧學習尋找替代方案。
‧多學習、探討我們怎麼作才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及衝擊¸然後身體力行。
u保護海洋環境是我們的責任¸為了野生動植物¸也為了我們的後代及將來。
u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世界海洋日,無論是身體力行或告訴您的朋友,下個週日,和家人一起到海邊去,不論是淨灘、認識海濱生物、認識海洋,多認識她一點,就能為她多付出一些,讓我們一起為保護海洋盡一點心力。

效益分析

兩千人的活動¸在豐富的靜、動態活動及媒體大眾的熱心參與下¸於下午三點結束賦歸。
在技術上¸本次活動擇定地點為雙溪河口,魚苗將可在此河域內獲得較安全之生活場所,並於適應環境後游至大海生活,可有效提高活存率。且為避免影響原有之生態系,只放流約一萬尾,應不致影響原有之種群。
本次透過標識放流¸在活動後一週內¸就有漁民反映在福隆及澳底港內發現有標識的魚苗¸也希望後續能有更進一步的標識魚苗被發現¸以供漁業生物學者評估計算各項參數用。
本活動以生態保育為出發點,也希望落實於活動中,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希望能朝精緻化著手,讓分站遊戲的成品都有帶回去保存的價值,同時,在漁產品品嚐時,也事前宣導請民眾自備餐具,不提供保麗龍餐具或竹筷等,希望勿因本活動而造成資源不必要的浪費及環境的負擔,方不違保育前提。

臺灣四周環海,但相較於對陸域生態的付出,海洋所得到的關懷實在過少,我們對於海洋的利用及不當的傷害,遠多於我們對其的瞭解及愛護,隨著經濟海域的公布及海洋遊憩的日益盛行藍色海上公路的規劃生態活動的宣導,希望能為我們的海洋教育出更多的愛海人,愛惜這一片屬於我們的藍色寶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