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5

Bycatch meeting 2004

 這篇報告比較有趣,提到兩個組織跟混獲有關的會議
其實都沒參加
不過最後報告是我寫的~~~~


鮪漁業意外捕獲海龜及海鳥之國際保育趨勢

一、前言
隨著國際環保意識之高漲,各種漁業行為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成為國際漁業組織以及環保團體關切的焦點。漁業作業所混獲(bycatch)以及意外捕獲(incidental catch)向來受保育團體高度關注之物種包括鯨豚、鯊魚、海鳥、海龜;其中鯨豚所面臨的危機,在1992年禁止公海流網作業以及美洲熱帶鮪類委員會對東太平作業之圍網船設定詳盡的管理規範後,已相當程度獲得控制。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1999年2月制定「鯊魚保育與管理之國際行動方案」以及「避免延繩釣漁業意外捕獲海鳥之國際行動方案」,要求各漁業國家必須重視此問題,並採取適當措施避免捕獲非漁業目標物種,以免危及該等生物資源之永續生存。繼鯨豚之後,海龜及海鳥之保育問題浮上國際舞台,會意外捕獲該二物種之延繩釣漁業近幾年在國際間成為新的注目焦點,各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亦紛紛成立意外捕獲工作小組,加強意外捕獲物種相關之資料收集、科學研究及降低意外捕獲之工作。

美洲熱帶鮪類委員會(IATTC)之意外捕獲工作小組及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CCSBT)生態相關物種工作小組均定期舉行會議以處理意外捕獲物種相關之問題,於2004年年初分別舉行會議針對海龜及海鳥問題進一步檢討保育相關問題,本文主要目的即在介紹該二會議結果,分析海龜及海鳥等意外捕獲物種之國際保育趨勢。
二、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意外捕獲有關之工作小組會議結果
(一) 「美洲熱帶鮪類委員會(IATTC)第四屆會議意外捕獲工作小組會議」
「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IATTC)」是東太平洋專責管理及保育鮪類資源之區域性國際漁業組織,為因應各保育團體所關切的海龜意外捕獲問題,於2004年1月14日至16日假日本神戶召開第四屆意外捕獲工作小組會議。
本次會議議程包括(1)海龜資源保育資訊;(2)鮪漁業與海龜交互關係及鮪漁業對海龜族群之衝擊;(3)發展海龜保育三年計畫;(4)海龜保育短期策略:包括混獲物種之安全釋放、漁具漁法及漁撈技術改善、圍網漁業混獲鯊魚之處理及其他建議。
我國由遠洋漁業組蔡天享科長率團,鮪魚公會太平洋營委會副主任委員羅世傑及吳國慶專員共同與會,以蒐集相關資訊,並表達我國與國際共同加強保育海龜之意願。
該會議由日本團團長宮原獲選為主席,計有八國參加,包括厄瓜多、日本、墨西哥、美國、西班牙等五會員國及我國、歐盟、菲律賓等觀察員。
該會議首先提出東太平洋水域內之五種海龜(革龜leatherback turtle、赤蠵龜loggerhead turtle、玳瑁hawksbill turtle、黑海龜black turtle、欖蠵龜olive ridley turtle)系群現況,強調革龜在二十年內有75%機率可能滅絕;赤蠵龜有些系群族群量下降,處於低水準狀態,但有些則有恢復跡象;玳瑁因長期捕撈,族群量全面下降;黑海龜在墨西哥系群族群量下降,Galapagos 群島系群族群量回升中;及欖蠵龜族群量穩定增長中,處於高豐度狀況。
美國報告其大西洋表層鮪釣漁業圓形鉤試驗結果,表示以魷魚為餌之圓形鉤釣獲大目鮪之釣獲率較傳統J形鉤為高,但以鯖魚為餌之圓形鉤釣獲大目鮪之釣獲率較傳統J形鉤為低。日本試驗結果亦顯示改用圓形鉤對鮪類釣獲率大致不變,海龜釣獲率則顯著下降。美國亦放映VCD,介紹如何使用釋放上鉤海龜之工具,如:去鉤器、剪線器及海龜張嘴器等。
日本亦提出有關其國內相關研究及避免混獲之漁法研究,包括產卵場、鮪漁業混獲監測、圓形鉤試驗、衛星追蹤、定置網網具改進等。教育宣導方面日方有發行海龜種類辨識卡、釋放海龜手冊等,並開始進行機械式觀察員(mechanical observer)試驗,主要裝備係於甲板區桅竿高處架設攝影機,在船橋連接電視螢幕觀察,該攝影機拍攝影片可以分辨出鮪魚及其他魚類之影像,日本認為此方法可有效解決遠洋漁船靠港時間少的問題。
本會議經各國熱烈討論後,最終提出兩項建議案:
1. 海龜保育三年計畫:
(1) 蒐集並分析海龜與漁業相關之資訊
A. 各國應蒐集各項漁業與海龜之資訊。
B. 各國應發展各項監控系統(monitoring devices),包括電子系統等等。
C. 各國及IATTC應檢視海龜有關資訊並與FAO等國際漁業組織合作。
(2) 採用減少海龜混獲之措施
A. 委員會應檢視相關避免海龜意外捕獲措施等。
B. 各國及IATTC應改善漁法避免意外捕獲海龜,並持續研究圓型鉤等漁法研究。
(3) 企業教育:各國及IATTC應該廣為分送相關宣導教材,並辦理宣導會議說明海龜意外捕獲相關防治措施。
(4) 沿岸開發中國家之能力建構:委員會應設立基金協助沿海開發中國家建構減少海龜意外捕獲之能力。
(5) 回報:各會員國應適時回報相關資訊
此外,美國也要求IATTC應發展更完整計畫,建立IATTC成為區域性教育訓練中心,包括彙整資訊、設計教材、進行相關研究、提供漁具改善建議、推動辦理相關教育會議,以及利用IATTC網站提供相關資訊等,雖因部分國家反對而刪除,美國要求於未來年會繼續討論。
2. 混獲管理建議案:
(1) 減少幼鮪之意外捕獲死亡率。
(2) 要求圍網船漁民釋放意外捕獲物種。
(3) 發佈IATTC意外捕獲之相關規定、鼓勵漁民發展相關技術、要求政府提供相關資訊。
(4) 海龜:
. 要求漁民釋放海龜。
. 鼓勵政府提供IATTC相關資訊。
. 鼓勵FAO注意海龜保育議題。
. 執行具體措施,包括訓練漁民、禁止在海上拋棄塑膠製品、鼓勵釋放FAD意外捕獲之海龜、鼓勵收回不用的FAD、採取必要措施要求鮪釣船攜帶相關剪線器等設備、採取措施避免海龜上網、教育漁民等。
(5) IATTC秘書處應該採取之相關研究措施等。
前述兩項建議案將提交本年6月份舉行的IATTC年會中討論通過,俾各國憑以執行。本次會議充分顯示意外捕獲物種已成為各區域性國際漁業組織專注的焦點,為因應此潮流,我國未來應持續進行資料蒐集、試驗研究、以及教育宣導。
(二) 「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第五屆生態相關物種工作小組會議」
「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CCSBT)」第五屆生態相關物種工作小組會議主要針對南方黑鮪漁業所混獲其他相關物種之保育所召開之會議,本會議於2004年2月2日至5日假紐西蘭威靈頓舉行。此為我國成為CCSBT延伸委員會會員之後首次會議,透過參與本會議,已蒐集相關資訊,有利掌握國際脈動,並瞭解目前國際上對於混獲議題之發展趨勢,俾調整我國未來之施政目標與策略,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指派遠洋漁業組蔡天享科長及邀請海洋大學倪怡訓所長出席本次會議。本次會議參加者除我國外尚包括澳洲、日本、紐西蘭、韓國等五會員國,印尼則以觀察員身分與會。
本次會議議程包括(1)各國之國家報告;(2)各國報告生態相關物種國家行動計畫(NPOA)進展;(3)生態相關物種之各國研究報告研討;(4)更新各國對於降低意外捕獲措施研究之優先順序;(5)更新ERSWG工作架構(operational framework)。
有關各國國家報告部分,內容包括:南方黑鮪漁業簡介、漁船監控措施、海鳥、其他非目標魚種、海洋哺乳類與爬蟲類、減低海鳥與意外捕獲物種措施、教育宣導等項目。其中有關「國家行動計畫」部分,澳洲報告其鯊魚NPOA已草擬完成,目前只待國家批准後,交由鯊魚執行暨評估委員會執行。至於海鳥NPOA進展雷同,已完成澳洲漁區內互動關係評估,評估報告草案於2002年9月公開徵求意見。
至於紐西蘭之海鳥國家行動計畫已於2004年1月底提交紐國保育及漁業部長作最後的考慮,即將於批准後據以執行。此外,為加強產官學的合作,紐西蘭政府也特別成立「Southern Seabird Solutions」組織,由政府、漁業界及保育界組成本組織,促進國內以及國際間的合作,近期工作包括:加強國家間漁民技術交流、辦理國內及區域性之漁人論壇、研發新防避措施、在南非及南美聘用顧問加強漁民訓練、在其他國家推動類此組織、鼓勵各國參加海鳥及信天翁保育協定等。
有關技術方面,紐西蘭報告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育委員會(CCAMLR)防鳥繩之更新設計,以進一步降低海鳥意外捕獲率,主要更新為(1)將鳥繩末端拉緊鳥繩之重物由4.5公斤增為7公斤,以拉緊增加繩子在空中飄揚長度;(2)防鳥繩上每隔5公尺使用二條飄帶,其防鳥效果(88-100%)比只用一條飄帶之效果(71-91%)增加約10%。
日本報告藍染色餌與防鳥繩對減少海鳥意外捕獲的效果,認為使用染色餌的效果較使用防鳥繩好,若兩者同時使用的話,效果更好。但對於染餌花費過多、污染魚體、掛餌易掉之實務問題,日方也承認市場目前尚無供應染色餌,若解凍染色再凍則餌料鮮度會有問題,惟會設法取得漁民及政府支持。日鰹連代表表示業者船隻接受租船配合未來幾年繼續試驗,目前以經濟觀點來看推行有困難,但已證實對降低捕獲海鳥確實有效,會盡量配合推行。
本次會議中,日本再度表達認為有關影響南方黑鮪族群量之被掠食者(prey)及掠食者(predator)等之類此研究太少,要求各國加強,紐西蘭回應其國內研究以降低海鳥意外捕獲為研究重點,澳洲則希望未來可以從事此類研究。
由於臺灣與韓國均為首次參加本會議,日本及澳洲等亦要求新會員應加強從事意外捕獲生態相關物種(ERS)之研究,包括觀察員資料、意外捕獲之數據及資訊等。此外,為表達我國已積極推動相關教育工作,我團也提出有關宣導教育成果之報告,並將書面宣導資料分送各國代表,頗獲得各國肯定。
其他有關技術性研究主要結論為:(1)藍染色餌降低海鳥捕獲研究目前結果具鼓舞性,惟需調查應用困難及降低成本方式;(2)多重降低海鳥捕獲方式比單一方式有效;(3)降低捕獲方法需考慮海鳥地理分布不同;(4)各國資訊報告要再加強。
有關更新生態相關物種工作小組(ERSWG)工作架構(operational framework)內容部分,工作架構主要列出優先順序高之工作項目,讓ERSWG有所遵循。澳洲主張應強調資料品質及數量,日本則認為相關資料已在國家報告中交代,至於如何收集資料問題,應更努力協助新會員收集資料。紐西蘭表示資料非常重要,現有資料系統有其價值,協助新會員收集資料也很重要。我國請紐、日、澳提供其觀察員資料收集格式供新會員參考。日本再度強調CCSBT是管理南方黑鮪之組織,CCSBT已同意之收集資料架構順序為:鮪類、生態相關物種、其他。澳洲強調需收集比現有資料更詳細之資料及國與國間之合作交換該等資料,惟因未能獲得共識,只能以未決問題方式各自表述並列入會議紀錄,我國、日本及韓國亦強調增加ERS資料之收集與管理會大幅增加漁船作業、人力、財力及研究資源負擔,並可能損及管理南方黑鮪之主要工作。
有關本工作小組之成就及未來方向,各會員決定:(1)跨國合作研究計畫有潛在利益;(2)新進會員按規定提送資料;(3)澳、紐、日提供國內資料收集系統予新會員;(4)尚未達成估計SBT漁業之海鳥意外捕獲量之目標;(5)已發展多項降低意外捕獲方法;(6)教育宣導,已完成海鳥暨鯊魚意外捕獲五種語言教育宣導手冊。
由於我國已加入CCSBT成為延伸委員會會員,更有機會爭取我國漁業權益,然各國將以更高標準要求我國善盡會員義務,包括按規定提交生態相關物種資料與報告。因此,需要考量人力、財力及研究能力,訂出對生態相關物種研究優先順序,以在符合我國漁業利益及國際保育生態相關物種趨勢間取得平衡點;並宜及早整理觀察員收集之資訊,以應2005年末下屆ERSWG會議所需。
三、結語
綜觀近年來各國際漁業組織紛紛成立意外捕獲工作小組,以加強資料收集、研究工作及採取避免意外捕獲之措施,其中IATTC、CCSBT定期召開會議討論,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雖無成立專門工作小組,但近年來亦以通過決議案方式,要求有關國家提供鯊魚、海龜意外捕獲物種之統計資料、進行研究及採取避免意外捕獲之措施,甚至即將於2004年中期成立之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亦將意外捕獲問題列為討論重點之一,在在顯示除了捕撈目標魚種之鮪類保育管理外,漁業國家已將視野放得更廣,將關切重點擴及鯊魚、海鳥、海龜等意外捕獲物種,深恐鮪延繩釣漁業重演1990年代初期,聯合國因保育鯨豚而決議禁止使用公海大型流網捕魚之歷史。
近年來在產官學合作下,我國參與國際漁業組織有實質進展與突破,在我國參與地位提升的同時,各國亦提高標準要求我國善盡對等責任。行政院最近通過了漁業署所提「推動臺灣漁業國際化,邁向漁業大國方案」,其中一項重點將擴大積極參與國際組織運作,增加參加每年各國際漁業管理組織管理會議及科學會議之人次,為維護我漁船在三大洋之作業權益及保育意外捕獲物種提供了進一步指導原則及後勤支援的可能,臺灣如何強化為負責任之漁撈大國,在意外捕獲物種上之作為,將是一項重要指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