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9/17

APEC AOMM2 Bali Action Plan

第二次大陣仗會議,
會前籌備比會議精彩
特別是出席代表既非農委會也非環保署署長
而是研考會主委,因為是海推會副召集人
英文夠好,所以不需要傳譯
但是海洋議題? 又是幕僚要幫忙做很多功課了,寫說詞,雙邊會談稿
不禁懷疑這種大拜拜性質會議的真正用意何在
可能是宣揚國威吧!
無怪乎有前輩認為參加這種會議根本是種作文比賽



亞太經濟合作第2屆海洋相關部長會議(APEC 2nd Ocean- related Ministerial Meeting;AOMM2)於9月13日至1 7 日在印尼峇里島召開,並已圓滿閉幕,計20 個會員體參加,我國由行政院海
洋事務推動委員會葉副召集人俊榮率團參加,會議通過部長聯合聲明(Joint Ministerial
Statement)及「峇里行動計畫(Bali Plan of Action)」,為區域性海洋永續提供明確的努力
方向,也為永續海洋發展奠定重要的指標。




▎壹、前言
自1992 年里約地球高峰
會議揭示21 世紀議程第17 章對於海洋及海岸保護應加強永續發展的理念以來,其後召開
之區域性會議即紛紛對此做出回應。亞太經濟合作(APEC)於2002 年4 月22 至26 日於韓國首爾舉辦第1 屆海洋相關部長會議(APEC 1st OceanrelatedMinisterial Meeting,縮寫為AOMM 1),大會主題為「邁向海洋及海岸資源之永續管理」,會議通過首爾海洋宣言(Seoul Ocean Declaration,SOD),揭示APEC之海洋保育政策,並成為APEC下轄之「漁業工作小組」及「海洋資源保育工作小組」每年審視的工作重點。鑑於前述首爾海洋宣言屬於原則性宣示,部分會員亟思
擬訂更週延之行動方向,以具體落實首爾海洋宣言,加以2004 年12 月南亞海嘯效應,使得各會員普遍體認到海洋對於人類正面以及負面的各種影響,因此,在印尼的推動下,第2 屆海洋相關部長會議於本年9月13至17日於印尼峇里島舉行。
▎貳、會議經過
本次部長會議包括其各項籌備工作,可分為以下三階段:
一、2005年5月17-20日之預備性會議
為協助印尼籌備本次會議,並起草相關文件,漁業工作小組以及海洋資源保育工作小組於2005 年5 月17-20 日在泰國普吉島召開之年會以及聯席會議中議定架構, 確認AOMM2會議宗旨、四大方針。在預備性會議之後,由印尼以前述綱要為基礎,起草部長聯合聲明草案以及峇里行動計畫,並請各國提供意見,包括我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在內,均提出多項架構性建議以及實質補充條文,以充實峇里行動計畫草案。
二、2005年9月13-15日之資深官員會議
資深官員會議於9 月13-15 日舉行,包括我國等18 個會員參加,我國由漁業署沙志一副署長率農委會、環保署、海巡署及相關專家學者與會。會議由印尼海洋事務暨漁業部「海洋及漁業研究所」主席Dr.Soesilo與加拿大漁業及海洋部Ms. Ridgeway共同主持。
各國代表對於部長聯合聲明以及峇里行動計畫草案廣泛地進行腦力激盪,為協助擬定草案,主席特別成立「主席之友」工作小組,我國代表亦為其中一員,各國代表在各節會議中唇槍舌戰、針鋒相對,從政策原則到行動細節,無不字斟句酌,希望擬訂出最為完善之草案。
我國在會中倡議包括海洋環境、安全、漁業等多項建議,均獲大會採納列入行動計畫,舉其重要者包括:呼籲各國應重視養殖漁業、漁撈能力管理的經驗分享、觀賞魚之永續貿易、減少漁獲丟棄及浪費、促進小規模漁業及養殖業之市場行銷、整合性海岸管理、提昇私人企業及社區在永續環境之角色、油污之預防及控制、溼地保護、強化漁村多樣性和減少海上犯罪等意見,其中特別有關養殖漁業及海洋油污染防治、打擊海上犯罪等議題,均獲多國發言支持,並
納入草案。
三、2005年9月16-17日海洋部長會議
APEC第2 屆海洋部長會議於9月16日上午在印尼傳統舞蹈及樂器聲中揭開序幕。會議首先由印尼海洋事務及漁業部Numberi部長致詞,表示永續利用海洋資源對APEC會員體相當重要,印尼希望藉本會議與各國交換經驗並學習,以進一步推動海洋資源保育。部長致詞後,由印尼副總統Kala致詞,並與各國部長合照。
之後,由韓國推薦印尼以及加拿大部長擔任本次會議共同主席並獲通過。在兩位主席致詞之後,依APEC慣例,邀請各位部長發表聲明,各國聲明均針對各國政策作重點說明,並呼應海
嘯等災害防治議題。我團代表葉副召集人在開幕詞中,開宗明義強調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性,說明我國在2004 年成立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由行政院長擔任召集人,以加強海洋相關事務的擘畫以及整合,並點出我國近年在「加強公海漁業治理」、「海洋環境保護」「預警系統建立」、「民間部門的參與」、「海上安全的維護」等方面所做之努力與貢獻。
接著由資深官員會議共同主席報告前三天會議結果,印尼籍主席說明本次BPA及JMS草擬過程,加拿大籍主席則說明兩項文件中的各項重點,包括應有明確的國際規範,資深官員也特別強調,應有區域性整體計畫,方有助於各國落實各項行動。
在資深官員向部長們介紹部長聯合聲明草案以及峇里行動計畫草案之後,部長們依據其章節進行討論。葉副召集人也就海洋污染、海上漁船及航行安全以及水產養殖管理發表相關意,呼籲會員們應審慎檢討使用自然資源的方法,避免人為影響造成的不當後果。
經過與會部長熱烈討論,通過了部長聲明以及峇里行動計畫(內容參見後節-峇里行動計畫之介紹),作為各國落實的方向,並訂於2008 年在祕魯召開第三屆海洋相關部長會議。
▎參、結語
第2 屆海洋相關部長會議在印尼的規劃,以及各國積極協助與部長們的熱烈參與下圓滿閉幕,經由各國部長及相關資深官員的參與,本次所通過部長聯合聲明及峇里行動方案,充分反映兼顧海洋環境及資源保育與經濟發展兩者間的平衡,符合APEC朝向永續發展的精神與方向,亦與我國以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及社會正義為海洋政策之目標完全一致。
未來,我國將加強推動峇里行動計畫相關內容,並持續利用APEC此一平台,加強與各國合作,特別是APEC 在2006年5月將於臺北召開漁撈能力管理研討會以及第17 屆漁業工作小組年會,讓我們一起努力。


峇里行動計畫介紹
本次會議係以「追求海洋及海岸之永續發展與亞太社區之繁榮」為主題,峇里行動計畫揭櫫三大主軸:(一)確保海洋環境及資源之永續、(二)由海洋資源創造經濟利益、(三)確保海岸社區之永續發展。以下摘要說明峇里行動計畫之重點:  
一、確保海洋環境及資源永續
(一)瞭解海洋、海域及海岸
1.海洋觀測及資料蒐集系統唯有了解海洋,才能評估海洋對人類的影響,並進而善加管理
◆ 各國均應向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以及相關漁業管理組織提供漁獲資料。
◆ 加強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海洋觀測資料,以提升全球對海洋與海岸之認識。
◆ 鼓勵APEC會員支持並參加以下各海洋相關觀測計畫:地球觀測特別集團、地球觀測系統建置計畫、全球海洋觀測計畫等等。
◆ 繼續發展亞太區海洋模式與資訊系統計畫。
◆ 鼓勵各會員儘量分享海洋觀測資料、氣候變遷、生態系研究及海洋意外入侵物種資訊,以利預測、警戒、警告以及保育管理。
2.了解海洋部門之價值
◆ 研究海洋相關部門的價值,俾有助民間及決策者進行永續管理。  
(二)海洋環境之永續管理應以改善海洋與海岸地區生態系品質為目標,以促進海洋環境的永續管理。  
1.生態系導向之管理整體了解生態系,研擬發展策略,益助永續管理。
◆ 擬定一套界定海洋生態系統之因子,並制定監測與評估標準。
◆ 找出在生態與生物系統上的重要地區,在符合國際法以及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之下,利用海洋保護區等措施,提供適當之保護;
◆ 深入了解漁業以及養殖等人類行為對於環境的衝擊。
2.海洋污染各種型態的汙染直接威脅到海洋與海岸的健康及生機,當務之急為採取具體行動,並避免此等衝擊或將之降至最低。
◆ 鼓勵各會員減少陸源污染,並協助會員於2006年參與第2 屆國際行動計畫之政府間檢討會議。
◆ 進行國際性及區域性合作,以共同防止海源污染,包括油污染等等。
◆ 致力於解決棄置漁具及漁船廢棄物之問題,包括分析亞太地區的洋流、風向與漂流模式,俾能更深入理解海洋廢棄物的有害影響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
◆ 與各會員共享有關海洋廢棄物之專長與資訊,與糧農組織及相關組織合作。
3.海洋入侵物種應採取適當行動,以遏止不當外來海洋入侵物種對既有物種與生態系統之威脅。
◆ 持續發展區域管理架構,包括注意能力之建構,以及增加與APEC其他相關工作小組之聯繫,
控制並避免因捕撈漁業和水產養殖活動而引進有害之海洋生物。
◆ 鼓勵各會員及早批准國際海事組織(IMO)壓艙水公約,並邀請IMO、FAO與其他相關組織共同主辦太平洋盆地有害海洋入侵種研討會,以統整目前在太平洋盆地既有之各項計畫,並為符
合IMO壓艙水公約之規範預做準備。\
◆ 從教育訓練等部門、執行國內部門、地區性、區域性計畫,並加強合作,以減少海洋入侵物種。
4.珊瑚礁及其他敏感區由於珊瑚礁與紅樹林等海洋與海岸物種之高度生產力及對於海岸生態完整性的貢獻,需努力加以保護。
◆ 依據科學資訊,增加監控、研究以及區域管理,以改善敏感地區之保育。
◆ 支持國際珊瑚礁行動、國際珊瑚礁行動網路為確保珊瑚礁保育所推出的各項計畫。
◆ 處理具破壞性的漁業措施,減少會傷害珊瑚的海洋廢棄物數量,以降低對珊瑚礁的損害。
◆ 建立與支持現有的珊瑚礁監測計畫,並鼓勵研究珊瑚礁受損的原因及復育計畫。
◆ 透過教育及宣導,讓一般大眾認識珊瑚、海藻床以及紅樹林等區域對整體海洋生態系的重要性,及如何避免被破壞。
◆ 鼓勵會員發展海岸政策以及整合海岸管理計畫,以保護這些敏感地區。
◆ 支持國際性及區域性保護溼地活動。
(三)海洋資源永續之管理
資源永續管理是創造健康與海洋環境不可或缺的一環
1.國際漁業治理海洋及其資源的共享特質造就國際化管理工具,各界應予支持
◆ 鼓勵相關會員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聯合國漁業協定(UNFA)、糧
農組織(FAO)促進公海漁船遵守國際保育與管理協定,並在會員境內與區域漁業管理組織(RFMOs)內有效執行相關規範。
◆ 鼓勵相關會員加入,或以非會員身分與相關之RFMOs合作,並在必要時合作成立新的RFMOs。
◆ 鼓勵會員體執行FAO之「責任制漁業行為規約」、「避免延繩釣漁業意外捕獲海
鳥」、「鯊魚保育與管理」、「漁撈能力管理」、「避免非法、未報告、不受管制漁業
(IUU)漁業」等四項國際行動計畫。
2.永續漁業管理
漁業資源有助糧食安全及地方生計,努力確保此資源永續利用至關重要
◆參與區域漁業管理組織(RFMOs)的改革,鼓勵採用生態系方式進行漁業管理,以預防性措施改善決策機制,期使漁獲能力與漁獲機會均等。
◆ 強化監測與管控計畫,並建立適當罰則,以達嚇阻之效。
◆ 依據相關國際法,利用在海上與港口之執法措施作為打擊工具,加強打擊非法、不受管制與未報告(IUU)漁業活動。
◆ 透過計畫共同研商漁撈能力管理,包括經驗分享,以確保漁撈能力與漁獲機會達到均等。
◆ 採用生態標籤以及貿易管制等市場手段,以保育珊瑚礁魚、觀賞魚類等等。
◆ 協助APEC 會員體採取措施,減少捕撈漁業中發生混獲,造成海龜、鯊魚、海鳥與海馬無謂死亡的情形。
◆ 依據FAO「減少海龜因漁業活動死亡指導綱領」,研擬計畫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海龜保育有所貢獻,並協助執行印度洋與東南亞海龜管理備忘錄,以及國際海龜保護保育公約。包括鼓勵拖網加裝海龜脫逃器(TED),以及在延繩釣漁業使用除痕器、剪線器與圓形釣痕。
◆ 協助APEC會員體針對延繩釣漁業進行評估,並採取措施,以減少捕撈漁業中海鳥意外死亡的情況。
◆ 鼓勵各會員體參與國際監測、管制與偵察(MCS)網路,共同支持消弭IUU。
◆ 支持會員與FAO合作,加強對深海魚類之認識。 
二、由海洋資源創造經濟利益
會員應致力達成APEC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及便捷化的目標,並在產銷鏈的各個階段做好能力建構,以實現海洋資源之經濟潛力
(一)利用、生產與漁獲價值的最大化
◆ 了解養殖對於環境之影響,以建立消費者信心、永續沿海社區環境、永續野生族群以及食物安全性。
◆ 推動美洲水產養殖網路中心,並落實其提議之行動計畫。
◆ 配合國際間漁獲物處理標準與做法進行改善,包括增加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CCP)系統訓練。
◆ 建立漁產品之生產履歷制度。
◆ 減少與消弭貪污犯罪,避免損害漁業管理與漁產品之公平貿易。
◆ 在符合FAO生態標籤等標準的前提下,推動漁產品認證等自願性措施。
◆ 減少漁獲丟棄及廢棄物,以使經濟收益最大化。
◆ 研究貿易自由化對各會員體漁業永續發展的影響,並將貿易自由化與漁業資源永續利用之關係列入考量因素。
(二)貿易便捷化及市場通路
改善漁產品的貿易與市場通路,是讓貿易創造永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條件
◆ 支持WTO杜哈回合談判,包括漁產品市場進入以及漁業補貼相關之談判。
◆ 加強會員漁業部門之能力建構,俾能及早落實WTO談判結果。
◆ 檢討APEC區域內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與優惠貿易協定(RTA)和其他合作協定內有關漁業與漁產品所做新承諾。
◆ 協助小型漁業及水產養殖產品獲得更多市場通路。
◆ 在符合相關國際法的情況下,避免對於魚類及漁產品採取貿易歧視及貿易障礙。
◆ 確認對於魚類以及漁產品所採取的安全標準均為透明化、無歧視以及基於最佳科學基礎。 
三、確保海岸社區之永續發展
體認到天然災害,特別是12月26日發生的印度洋地震與海嘯,對海岸社區的繁榮與福祉帶來莫大傷害,對沿岸受災社區迅速重建工作,將可望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創造繁榮與福祉
(一)海岸整合管理
致力推動整合管理,以滿足社區需求,並維持健康的海洋生態。
◆ 建立宣導管道,增進海岸社區對市民科學的認識與參與,並發揮監測與保護海岸環境等多重功能。
◆ 界定漁民社區之角色及功能,包括婦女在保育以及復育海洋環境之角色。
◆ 鼓勵沿海社區利用淨灘、植樹等活動,以促進環境保育。
◆ 為提升本區域對海洋資源使用與海岸災害問題之解決能力,應鼓勵各會員及區域性的整合管理策略,其中包括透過政府、社區及學術界之合作來推動研究、宣導與教育。
◆ 透過海洋生態旅遊等方式,降低旅遊對於海洋資源以及環境的衝擊。
(二)減災
需增進知識與資訊整合,以改善對災害與氣候變化的預測及整備能力。
◆ 加強協調整合工作,以使各會員、區域與國際社會擔負其應盡職責,致力推動點對點海嘯預警系統。
◆ 因應實際需求,在各會員、區域及國際層級維持並強化處理多重災害的能力,以做好減災工作。
◆ 鼓勵蒐集與分享有關氣候變化影響之資訊,包括海洋水位上升及其對本區域可能之影響。  
(三)天然災害之後的重建與管理
須對受災社區盡速重建,以減輕未來災害可能之衝擊,以繁榮海岸社區與改善福利
◆ 為提升海岸社區對未來災害可能發生之準備能力,應加強與APEC緊急應變與準備任務小組之溝通協調,並多加利用國際海嘯警示中心。
◆ 重建水產養殖以及漁撈能力,確保海洋環境及社區之永續。
◆ 調查資料庫的使用情形,以利APEC會員隨時更新與檢視和海嘯相關的計畫、活動之詳細資訊。
◆ 研擬整合性海岸區管理計畫,針對極端事件與天候變化進行預測,並做減災規劃,俾利海岸社區及早因應,減緩衝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