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6/2

臺北縣關懷漁業親子之旅-魚苗放流活動-1996

引言

本縣計劃在8562日於石門鄉麟山鼻舉辦魚苗放流活動,為推廣參與層面,邀請台北地區親子共同參與,名之為「臺北縣關懷漁業親子之旅-魚苗放流活動」。麟山鼻是個位於台灣北部的小岬角,主要為岩岸地形,有個小石滬,石滬區內有招潮蟹、藤壺等潮間帶生物分佈。岬角西側有個富鄉土味的小漁港,停放著幾艘小舢舨,漁港邊的沙灘上散布著許多迷你貝。岬角東側有美麗的沙灘,緊連白沙灣,沙灘上長有馬鞍藤、海檬果、蔓荊、天人菊等搶灘植物,夏日時節花開豔麗,並可見到一堆堆的風稜石,自然資源豐富,是個相當值得介紹給大家的自然教室。


在內容規畫上,以「魚苗放流」為主軸,並設有「親子闖關遊戲」、「漁產品品嚐」及「牽罟」等項目,希望能藉此將漁業資源以「保育」及「利用」兩個層面介紹給民眾。親子闖關遊戲,由於省漁業局今年在宜蘭梗枋漁港辦理的活動,委由台視文化公司籌畫,故透過省漁業局協助,請台視文化公司協助親子闖關遊戲的內容設計,並在文化大學生物系曾榮政教授協助下,徵求文化大學生物系義工在現場進行放流及親子闖關遊戲指導。漁產品品嚐部份,經過五區漁會協商及本府經費補助,提供各區著名之漁產品。牽罟則是為了推廣「休閒體驗漁業」而舉辦,由當地漁民提供漁具及技術,讓民眾共同參加此有趣的活動。總計,為了這個約千人的活動,本府動員了本局員工、文化大學義工、救生單位及當地警察、醫護人員等近兩百個工作人員。
本活動對象主要為本縣親子共同參加,經由新聞稿的發布接受報名,並經由漁會歡迎各地漁民參加,參加方式包括搭遊覽車及自行開車前往,本部份八百個名額很快在三天內便額滿。籌備許久的活動,就等待六月二日大家的光臨。

活動過程

活動當天雖值梅雨季節,幸未下雨,參加來賓包括農委會長官、學者、各農漁會代表、民意代表等近百人。參與民眾亦相當踴躍,除縣府所提供十部遊覽車幾乎座無虛席,現場也擠滿自行開車前往民眾,參加人數超過千人,活動由簡單的開幕式展開,各界代表針對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的現況以及改善方式表達其關心之意,給與會民眾一個基本的認識。
魚苗放流隨後在漁港邊進行,農委會周加再技正、本府農業局葉義生局長帶著小朋友進行,十五萬尾35公分大小的黑鯛魚苗經由小朋友的手回到大自然的懷抱,魚苗在短短數十分鐘間便被熱情的民眾放流完畢,放回海水中的魚由於受到鹽度不同的關係,有些微的休克(Salt shock)現象,稍待片刻後即恢復,又再度自由自在的悠游於海洋中。小朋友們流連在漁港邊,看著一尾尾小魚在水中自在的游泳,莫不為小魚有個新家感到高興萬分。
親子闖關遊戲的項目主要有魚拓製作、魚族3D秀、「大魚吃小魚」紙雕卡、人工魚礁模型製作、漁業小記者徵選等項目。利用各種方式,對於「魚」的種種應用作推廣。「魚拓」,透過創意發揮,用水彩將魚兒穿上不同的新衣,利用轉印的方式,將魚栩栩如生的呈現於宣紙上,作為永久的紀念。「人工魚礁模型製作」是利用現成的摺紙卡,摺出一個迷你的人工魚礁,再經由彩繪,想像魚兒在人工魚礁中玩捉迷藏遊戲的樂趣。「大魚吃小魚」紙雕卡中,運用靈巧的雙手,將一張單純的紙摺出三尾立體生動的大、中、小魚兒,並蘊含了食物鏈的觀念。「魚族3D秀」二十多張圖片靠你的雙眼看出圖中的立體生物。漁業小記者則提供畫紙讓小朋友在紙上發揮他的文采,為今天的活動留下記錄。多樣化的遊戲吸引了爸爸媽媽和孩子共同參與。
漁產品品嚐是另一個熱鬧點,藉由各區漁會家政班同仁精巧的手藝向大家介紹北縣特有的漁產品:貢寮鄉的石花凍早已名聞遐爾。萬里區漁會的髮菜沕仔浭、香酥小魚干在香味中帶有蛋白質、DHA等豐富營養。金山區漁會的炸花蟹將富基假日魚市的熱鬧景況搬到現場。淡水區漁會的炸淡水魚丸及淡水魚酥讓人感受到淡水漁港落日風情。瑞芳區漁會的鯊魚煙及小卷,讓你一次飽嚐海洋動植物的美味。
飽餐休息過後,下午的「牽罟」活動熱烈展開,牽罟又名地曳網,是在漁民的引領下,駕舢舨出海,漁網兩端留於沿岸,漁民將船駛至適當地點後,岸上民眾將繩如拔河般拉回。故稱為地曳網。在台北縣,能夠見到牽罟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參加過程中,雖因網具久未使用而斷了兩次,也使得魚兒多了個逃生的機會,不過,大家藉著同心協力在水中、岸上拉繩的過程中,留下美麗而難得的回憶。

反省及展望

舉辦本活動的目的,主要希望參與民眾經由接近海洋,認識海洋生物,進而對海洋生物及漁業產生關懷,勿用電、毒、炸魚等非法捕魚方式傷害沿近海漁業資源,留給人類「永續利用」的空間。沿近海漁業資源的減少,多肇因於對海域生態環境的破壞及對漁業資源的不當利用,若要從事復育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有所成效。過去,政府默默的從事許多投放人工魚礁、放流魚苗的工作,今天,透過活動的宣導及推廣,希望能帶給下一代保育的觀念,將環保的觀念向下紮根。和往年相比,經由放流手冊及現場說明,『必須將水桶淹入水中,讓魚兒緩緩游出』的觀念已相當普遍,不像初辦時會有不清楚狀況的民眾將魚直接倒入水中。同時,本縣辦理放流活動已有三年,每當辦理此活動時,踴躍參加的民眾顯示社會大眾對於資源保育的觀念已漸形成,這點是相當令人欣慰的。不過,好還要更好,本次活動尚有可改善之處,在此一併提出探討:
一、地點選擇
在活動舉辦地點的選擇中,如何選擇放流地點試最難的。河口及港灣內較常有黑鯛,特別是魚苗的出現,因為河口營養鹽較多,鹽度較低,所以能吸引黑鯛。所以盡可能挑選河口及海灣內較為適合。但最好也能先經由學術單位評估或參酌漁民的意見,在地點及數量上加以評估,已避免地點不適合導致魚苗死亡率增加或因數量過多影響到原有的生態平衡。
二、魚苗馴化
一般,民間業者多利用淡水或低鹽度的鹹水養黑鯛,所以在放流之前必須先和業者聯繫,請其提高養殖水的鹽度,以拉近養殖環境和天然環境的距離。避免魚苗放流後產生休克(salt shock)的現象。溫度的調節也可經由冰塊加以輔助,已避免高或低溫的休克(hot shock, cold shock)。
三、全省性系列活動舉辦
本次活動內容增加魚拓製作,人工魚礁模型之製作等項目,透過精緻的內容來進行漁業知性之旅,讓小朋友認識漁業資源的多樣性面貌。日後,更可考慮增加漁港彩繪等活動,進一步了解漁港。同時,設計內容更可由省漁業局統籌,設計一套內容豐富的活動供各縣市共同利用,將可有效的豐富活動內容、降低成本,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四、使用者付費的精神
本活動舉辦三年都未收費,但希望未來能透過使用者付費的方式,以求專款專用,一方面有更充裕的經費充實活動內容,一方面參加民眾也會更加珍惜資源,所以在預算編列可改以委辦補助的方式。委由辦理活動經驗豐富的企劃單位,也能將活動內容及宣傳作的更好。
五、增加資源評估
在放流魚苗的同時,許多人會提出一個問題「究竟放流成效如何?」,關於這一點,水產試驗所亦正辦理放流評估的工作,但鮮為人知。所以,如果地點適宜,可請水產試驗所協助,挑選部分標誌過的成魚或魚苗同時進行放流(mark and recapture),讓更多人認識這種評估方式,如果他日捕獲,也能知道將魚送回。此種配合將成為水產試驗所相關研究最好的宣傳,也許能稍微提高回收率,不過,標誌放流的魚苗需要小心照料,所以未必要參與親子放流,由試驗所人員示範放留即可。
漁業界舉辦相關的「漁業資源保育知性之旅」歷史尚短,今年度舉辦的縣市及內容比往年有增加的趨勢,包括臺南縣、澎湖縣、基隆市、高雄市、高雄縣等都陸續在五及六月辦理規模大小不一的放流活動,參加民眾也相當踴躍。希望經由上級單位及各縣市政府等單位間不斷的交流以及改進,使得「漁業資源保育知性之旅」能如同台北華江橋及關渡的賞鳥季般打響其名聲,將漁業資源保育的觀念深植在一般大眾及漁民的心中。

謝辭

本活動感謝上級單位農委會及漁業局在經費的提供、台視文化公司及文化大學曾榮政老師的指導及學生的協助宣導,各區漁會提供精美的漁產品以及各界貴賓熱烈參與使得本活動得以圓滿完成。

照片說明

一、麟山鼻介紹石滬
二、麟山鼻介紹風稜石
三、魚苗放流
四、魚拓製作
五、漁產品品嘗
六、牽罟活動(一)(二)



「臺北縣關懷漁業親子之旅-魚苗放流活動」。
8562日於石門鄉麟山鼻舉辦魚苗放流活動,邀請台北地區親子超過千人共同參與,麟山鼻位於石門鄉白沙灣旁,自然資源相當豐富。活動當天由簡單的開幕式展開,針對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的現況以及改善方式給與會民眾一個基本的認識。魚苗放流隨後在漁港邊進行,農委會周加再技正、本府農業局葉義生局長帶著小朋友進行,十五萬尾35公分大小的黑鯛魚苗經由小朋友的手回到大自然的懷抱。親子闖關遊戲的項目主要有魚拓製作、魚族3D秀、「大魚吃小魚」紙雕卡、人工魚礁模型製作、漁業小記者徵選等項目。利用各種方式,對於「魚」的種種應用作推廣。漁產品品嚐是另一個熱鬧點,藉由各區漁會家政班同仁精巧的手藝向大家介紹北縣特有的漁產品:貢寮鄉的石花凍、萬里區漁會的香酥小魚干、金山區漁會的炸花蟹、淡水區漁會的炸淡水魚丸、瑞芳區漁會的鯊魚煙及小卷,讓你一次飽嚐海洋動植物的美味。飽餐休息過後,下午的「牽罟」活動熱烈展開,參加過程中,大家藉著同心協力在水中、岸上拉繩的過程中,留下美麗而難得的回憶。

舉辦本活動的目的,主要希望參與民眾經由接近海洋,對海洋漁業產生關懷,勿用電、毒、炸魚等非法捕魚方式傷害沿近海漁業資源,留給人類「永續利用」的空間。今天,透過活動的宣導及推廣,希望能帶給下一代保育的觀念,將環保的觀念向下紮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