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6/30

東南太平洋劍旗魚會議

這是個看似多邊
其實挺雙邊的會議
我們算是去捧人場
不知道後面還有沒有繼續開啊!

第四屆東南太平洋劍旗魚保育及管理多邊合作諮商會議概況
 
一、前言
  1991年由於智利漁民對於歐盟漁船在公海捕撈跨智利經濟水域內洄游的劍旗魚產生不滿,使智利政府下令禁止歐盟漁船進港卸魚,由於智利政府單方面制訂並強制執行有關高度洄游魚種漁獲物違反保育等相關規則,忽略這些漁獲物為公海捕撈之事實,引起歐盟不滿。
  為此,歐盟與智利政府便進行多次的雙邊會議。自 1995年起,歐盟與智利政府分別於在1995年12月及1998年5月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舉行兩次會議,於會中雙方進行科學資料的交換。
  為解決問題,雙方續於 1999年6月及9月與智利政府進行兩次會議,期待以多邊協定的方式達成東南太平洋劍旗魚資源保育之目標。依據雙方 2001年1月25日 之起草會議架構,包括聯合漁業研究計畫、科技合作及多邊合作等三個方向。第一屆會議於 2001年5月在智利聖地牙哥召開,第二屆國際諮商會議則於2002年7月11至12日於布魯塞爾舉行。
  依據第二屆會議建議,歐盟於 2004年3月29日 及 30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第三屆東南太平洋劍旗魚多邊諮商會議,歐盟除續請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CPPS(Permanent Commission for the South-Pacific)及IATTC(Inter American Tropical Tuna Commission)參加外,並邀請在東南太平洋捕撈劍旗魚的國家包括我國、日本、韓國、中國等派員參加,惟韓國及中國並未參加。
  依據第三屆會議結果,第四屆會議應於 2005年於智利舉辦,歐盟為促成中國及南韓參加,特安排於IATTC第73屆年會後,於6月27至28日於同地點舉辦,我國指派黃鴻燕簡任技正率黃向文技正及對外漁協 顏丞君秘書於IATTC年會後續留當地與會。
二、會議經過
  首日會議於 6月27日 早上 9點30分召開,出席國家包括智利、祕魯、歐盟、西班牙、日本、我國及IATTC與CPPS兩國際組織,共計二十餘人,南韓及中國仍未派員與會。會議由歐盟Mr. Cesari開場,渠歡迎各國代表遠道與會,並由歐盟科學家Dr. Mejuto擔任科學工作會議之主席。
(一) 各國漁業報告
  除 IATTC科學家Deriso僅提出口頭報告外,其他國家包括日本、智利、我國、歐盟及CPPS均提出書面報告並進行口頭簡報,我國由黃鴻燕簡任技正提出報告,並回應相關問題,以下扼要說明簡報內容:
  • 日本
  1. 分析日本鮪釣船東太平洋1971年至2003年間之混獲狀況,2001年日本鮪釣船共混獲約3,000公噸劍旗魚,較2000年之4,000公噸減少約1,000公噸。
  2. 經日本科學家將東太平洋水域劃分為16區,並以GLM方法進行CPUE標準化,得到各區域歷年標準化之CPUE,近年在西經95度至80度、赤道以南之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及智利水域及鄰近公海水域之劍旗魚CPUE有下滑現象,而西經150度至110度間公海水域之劍旗魚CPUE則有增加之現象。
  3. 其結論為,1980年至1995年間劍旗魚資源豐度指標處於低檔,爾後逐漸增加,目前不論在南太平洋水域或北太平洋水域,劍旗魚資源豐度指標皆處在高檔。
  • 智利
  其資料蒐集以經濟水域為主,漁業種類包括沿近海流網漁船以及延繩釣漁業,流網漁船高峰期曾有 500艘船,近年由於勞工短缺等問題,已少於100艘,延繩釣漁船則約20艘左右,漁獲量也從7,000公噸的高峰期下滑,目前主要港口有生物性採樣計畫,並在2001年開始採用觀察員以蒐集更多成長、性別等漁獲資料,俾建立資料庫。
  • IATTC
  1. Deriso博士報告IATTC目前蒐集之東南太平洋劍旗魚資訊,包括依據最新基因研究結果,認為東太平洋至少應有南北兩群。
  2. 其次亦說明IATTC近期對東南太平洋劍旗魚資源進行CPUE標準化以及體長頻度分析,初步發現南方系群變化與聖嬰現象有關,西班牙漁船CPUE比日本高,但詳細狀況仍有待更詳細的漁業特性,例如西班牙所提美式延繩釣與傳統延繩釣的差異性。目前研究顯示產卵群生物量似有減少趨勢,未來有必要持續蒐集各國作業船隊之資訊,並進行研究。
  • 台灣
  由黃簡任技正報告我國東南太平洋劍旗魚漁業概況,說明劍旗魚主要由鮪延繩釣船漁船意外捕獲,早年由於以長鰭鮪為主,意外混獲量低, 2002年前後因為作業船增加,相對劍旗魚漁獲量增加至3,000餘公噸。之後因為配額限制、相對限制漁獲努力量,所以2004年漁獲水準下降。
  • 歐盟
  1. 其報告包含西班牙船隊在東南太平洋水域捕撈劍旗魚概況暨所進行有關體長、性別、標誌放流、胃內容物物等生物研究,亦包括西班牙船隊在印度洋、大西洋水域之捕撈劍旗魚概況。
  2. 據指出,1990年西班牙4艘表層性延繩釣漁船開始在東南太平洋水域捕撈劍旗魚,爾後每年之作業船數介於4艘至11艘間,2003年之作業船數增至17艘,並捕獲5,913公噸劍旗魚,主要作業水域為南緯15度至40度、西經80度至100度間水域。
  3. 自1994年至2003間,西班牙船隊之平均CPUE由每千鈎600公斤增至2002年之1,000公斤,不論沿海水域或大洋性水域所捕獲劍旗魚之CPUE皆相當穩定,不過大洋性水域捕獲劍旗魚之CPUE時有起伏,而沿海水域劍旗魚之CPUE則呈穩定增加,總之,歐盟科學家強調此資源狀況相當平穩,並無過漁趨勢。
  • CPPS
  1. CPPS之秘書長則說明2005年6月間CPPS召開之東南太平洋劍旗魚資源科學研討會之報告。依該研討會資料,顯示太平洋劍旗魚棲息在北緯32度至南緯40度之間,涵蓋墨西哥至智利水域。報告中提供有關產卵場、成熟體長、生殖率、幼魚棲息水域、覓食場、遷徙路徑等相關資訊。智利漁獲量佔總漁獲量的22%-50%,西班牙近年漁獲比例增加,至於其他CPPS會員國(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之漁獲相對偏低。CPPS會員國所屬漁船大都以流網或延繩釣漁法在沿近海捕撈劍旗魚,並將所捕漁獲物以生鮮、冷藏及冷凍方式出口至美國市場銷售,部分銷售到日本、西班牙。
  2. CPPS特別指出早期智利漁獲量佔75%,而近年已經降到35%,相對則是西班牙增加到53%,期間與各國沿近海漁業經營狀況有關係。
  3. CPPS也提出幾項建議,包括加強生物監控、蒐集漁業資訊以及混獲資訊、整合各國資料、研究及管理措施等等。
  4. 次日行政會議於 6月28日 早上 9點召開,由智利大使Berguno擔任主席,本日會議獲致結論包括:
    1. 各國應指定聯繫窗口交換意見,並於2006年召開資料準備會議(workshop),討論並制定繳交資料之標準格式。
    2. 2006年會議將由智利主辦,會議內容包括資料準備工作小組會議以及管理會議。
    3. 爾後每年召開年會,科學會議則每兩年舉辦一次。
    4. 本會議之主席為兩年一任,並由地主國負責秘書處業務,惟主席與地主國不必然為同一國家。
    5. 下度年會仍將力邀中國、南韓、哥倫比亞、厄瓜多共同參與,以求更廣泛蒐集資料。
三、心得與建議
  1. 本次會議展現歐盟與智利為平息雙方對劍旗魚資源保育爭議所做的努力,由於資料蒐集及資源研究甚或未來管理均涉及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IATTC),由於歐盟與智利仍非IATTC會員情況下,未來仍需加強與IATTC及CPPS之資訊交流及交換。
  2. 過去劍旗魚為我國漁船混獲,然近年由於漁船努力量增加,導致漁獲量增加,也引起智利等國家的關注,未來應參照會議結果,並持續監控太平洋區劍旗魚混獲資料,了解漁業實際作業狀況,並與歐盟、智利保持聯繫,避免因對於此混獲物種資源量欠缺了解而對資源造成衝擊。  

沒有留言: